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中医教你春季如何养生

阅读:415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内容。那么中医养生指的是什么呢?中医春季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男性中医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女性中医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中医养生有哪些食疗配方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目录

  1、中医养生基本介绍 2、中医春季养生

  3、中医夏季养生小常识 4、中医秋季养生

  5、中医冬季养生 6、男性中医养生方法

  7、女性中医养生方法 8、中医养生食疗配方

  中医养生基本介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精、气、神。

  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医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这个意思。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之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养阳”就成为春季养生的原则之一。

  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如果肝气过强就会伤及脾气,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在这一季里,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尤其是中医说的肝火旺、肝气郁的人,更要注意清肝热、舒肝气,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春季健身法

  养生梳头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春天梳头?中医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互相联系,气血的调和输养,要靠人体中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起传导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以发挥其生理效应,保卫机体。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人头顶的“百会穴”就由此而得名。通过梳头,可以疏通气血,起到滋养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止头痛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经常梳头能加强对头皮的摩擦,疏通血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乌黑光润,牢固发根,防止脱发和白发;能聪耳明目,缓解头痛,预防感冒;能促进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还能健脑提神,解除疲劳,防止大脑老化,延缓脑衰老。

  因此梳头对于养生有着很多的帮助,那么正确的梳头方法是什么呢?事实上,对于梳头,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不管是梳中间还是梳两边,都应该从额头的位置开始逐步向后梳,一直梳理到你感觉到舒适为止。另外,对于梳子的材质也要注意选择,最好使用牛角梳、木梳或者玉梳。

  六字诀

  这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健身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发声与呼吸来调整、控制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即在呼气时发出“嘘、呵、呼、咝、吹、嘻”六个字的音,它们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再配合吸气,来达到吐故纳新,调整脏腑气机,进而调整全身气血运行,最后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健身目的。

  练习要领

  嘘字诀

  发“嘘”字可以调理气机,解郁舒肝,治肝病。本功法对肝郁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眼病、月经不调患者,肝气犯胃的胃痛患者,肝风内动引起的面肌抽搐及口眼歪斜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呵字诀

  发“呵”字可以安定心神,治心病。本功法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患者有一定疗效。

  呼字诀

  发“呼”字可以健脾主运,治脾胃不好。本功法对脾虚下陷及脾虚所致消化不良有效。

  咝字诀

  发“咝”字可以清肺理肺,治肺病。本功法对于肺病咳嗽、喘息等症有一定疗效。

  吹字诀

  发“吹”字音,可固肾,治肾病。本功法对肾虚、早泄、滑精等症有效。

  “嘻”字诀

  发“嘻”字音,可理三焦之气,治三焦烦热。本功法对由于三焦气机失调所致耳鸣、耳聋、腋下肿痛、齿痛、喉痹症有效。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建提醒公众,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夜卧早起,调养精神

  首先,春季养生应注意精神调养及睡眠起居。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马建建议大家到户外散步,舒展身体,饭后、睡前适当散步,消食化气,无思无虑,心身得以休养,神清气爽。

  但要留心,春天尤其在初春,乍暖还寒,还需视天气增减衣服,预防春温发生,适当“春捂”很必要。

  春季正常睡眠尤为重要,应坚持“夜卧早起”,遵循天人相应,顺应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合理调整四季睡眠与养生,进而增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避免疾病发生。

  合理饮食,清淡为宜

  其次,对于春季养生来说,饮食调养的作用亦举足轻重。

  饮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经常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情况,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吃些败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辛甘之品——助春阳

  春困是春季最为常见的一个现象,那么对于这一问题,吃什么才能够帮助我们呢?想要摆脱春困干扰,同时保证自身的阳气得到增长,那么我们就应该吃少带辛味的食物,比如韭菜、蒜苗的食物,都是春季养生的好选择哦!

  少酸增甘——保脾胃

  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进食辛温升散之品,而生冷黏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因而在春季应适量吃些甜品,少吃酸味食物。

  黄绿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清醒头脑很有裨益。

  细选食物——少疾病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由此,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以及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功效;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拥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侵袭。

  胃肠疾病——要当心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饮食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肉汤、鸡汤、鱼汤、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这些食物有较强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气体产生腹胀,增加胃肠负担。

  祛痰养肺——保平安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减轻症状。

  除了这些食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喝粥的方式来实现祛痰的目标哦!粥品有着多种种类,能够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而对于春季养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温肾补阳、健脾和胃以及益气补血功效的粥品吗,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

  此外,适当食用葱姜蒜,又叫食物中的“速效感冒片”,能有效预防感冒,也能起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再次,春季养生应加强锻炼,即所谓运动调养。冬季,人体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后就要加强锻炼。

  建议大家到空气清新处,如公园、广场、草地、树林、河边、山坡等环境舒适的地方,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要求。

  年老行动不便之人,趁风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时,可在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气;但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舒发。

  锻炼时需注意,经过冬季这个运动“低潮期”,人体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中枢神经、内脏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故要循序渐进,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防止外伤。

  另外,运动后还要加强保暖,避免伤风感冒。由于春季气候较为干燥,运动中又要大量排汗,要及时补充水分。

  中医夏季养生小常识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病的一大原则,无论什么疾病,在调理之前,要辨识各人的体质,再根据体质不同、病症不同,进行对症下药。中医传统将体质分为9大类型,在日常养生、治疗疾病之前,首先要分清出自己属于什么体质。

  1、平和质:精神充沛、睡眠良好

  体质辨识:平和质人群一般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目光有神,嗅觉通利,唇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不容易得病。

  日常调养:平常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要过饥,不吃过冷或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油腻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以多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等。平和质的人群平常不需要太过注重饮食宜忌,不过,也要顺应自然养生。平和质的人虽然身体棒,但到了大暑这样的气候,由于外在环境的变化,也需要适当降暑、祛湿。

  2、气虚质:经常容易出虚汗

  体质辨识:气虚型的人肌肉一般不健壮,平时气短懒言,说话没劲。目光少神,肢体容易疲乏,容易呼吸短促。易出汗,经常出虚汗。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气虚的人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容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日常调养: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平常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3、阳虚质:总是手脚发凉

  体质辨识:形体白胖,面色柔白,肌肉不健壮。平素精神不振、畏冷,总是手脚发凉。喜热饮食,不敢吃凉的东西。毛发易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性格多沉静,内向。

  日常调养: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穴有保健作用。

  4、阴虚质:经常手脚心发热

  体质辨识:平素易口燥咽干,喜冷饮。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目干涩,视物昏花,眩晕耳鸣,容易失眠。皮肤偏干、易生皱纹。小便短涩,大便干燥。唇红微干,舌红少津少苔,脉象细弦或数。

  日常调养: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鸭肉、龟、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

  5、血瘀质:面色晦暗,性情急躁

  体质辨识:易瘦人居多,面色灰暗或色素沉着,皮肤常在不知不觉间出现瘀斑,易患疼痛。皮肤常干燥、粗糙,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眼睛常有红丝,常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血紫黑有块,舌质黯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

  日常调养: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保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宜过于安逸,容易导致气机郁滞。

  6、痰湿质:心宽体胖、皮肤油腻

  体质辨识:湿质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宽体胖”,腹部松软肥胖。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面色淡黄或黯,眼泡微浮,容易困倦。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

  日常调养:饮食清淡,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湿方。

  7、湿热质:脸鼻有油光,开口有异味

  体质辨识:形体偏胖或苍瘦,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容易口苦口干,身体困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多滑数。

  日常调养: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吃辛温助热的食物,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

  8、气郁质:易闷闷不乐、胸肋胀满

  体质辨识:形体瘦者为多,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平素忧郁面貌。多愁善感、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失眠。胸肋胀满,或走窜疼痛,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大便多干,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日常调养: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玫瑰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等作用的食物。睡眠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可酌情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调节。

  9、特禀质:容易过敏

  体质辨识:对花粉或某事物过敏等,哮喘、皮肤容易起荨麻疹,即使不是感冒也经常打喷嚏、流鼻涕。或有先天生理缺陷,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浓茶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可能有人会发现,自己的情况既符合气虚质,又有阴虚质的特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虽说中医大体分了9大类型体质,但很多人并非单一体质,往往表现出2种体质的特点,例如气虚质常常伴有其他特征,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虚痰湿的体质都是比较常见的。

  如果症状并没有十分明显,建议可以到医院做专业的体质辨识,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中医秋季养生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莲、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锻炼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天地之气总有时间的循环,这些循环中包含着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每到秋季,经过了万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气机开始衰退,实力不足也就必然要内收。为适应季节的收,人体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到“六收”。

  收气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如果有气喘或咳嗽,则是肺气不收不降的表现。肺气不收有两种原因:一是受了外邪,肺气受到寒气逼迫就要上逆来抵抗,这时不能单纯收肺气,需要先发散外寒,常用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第二个原因是肺气本身不降,这时一般没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身体也没有酸、懒等不适,可以将枇杷叶、杏仁、浙贝各10克用水煎服,有降肺平喘之效。

  收神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但心要藏好神,必须和肾相交,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严重时会伴有心烦。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内经》中的方子--半夏秫米汤,该方只有半夏、高粱米两味药,可以各取20克,用水煎服,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能够安神化痰。如果伴有心烦,可以服栀子豉汤,即栀子、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能够清心除烦。

  收精

  精不收可能表现为遗精、遗尿,这是由于肾的收藏功能下降,如果患者没有舌苔厚腻、口苦、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出现,就应该考虑补肾固精了。遗精者可取桑螵蛸10克煮水服,遗尿者可取益智仁10克煮水服,二者分别有固精缩尿之功。另外,还可艾灸关元穴(肚脐直下三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也可固肾敛精。

  收涎

  中医将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称作“涎”,它具有润泽口腔的作用,并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内经》中说:“五脏化液……脾为涎”,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涎液能润泽口腔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出现流口水等症状。想“收涎”需要先健脾,小儿流口水可用白术、茯苓、冰糖各10克,共研为末,放入瓷碗中,加水100毫升,入锅蒸30分钟,取药汁分3次服;成人流口水可用白术、益智仁、茯苓各10克水煎服,有健脾收湿之效。

  收汗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有人白天出汗,有人夜间出汗,还有人头部出汗。一般来说,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可以将黄芪、生牡蛎、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收液

  液指的是肠液,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经常腹泻者,建议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用水煎服;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中医冬季养生

  1、宜适当锻炼,少大汗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应“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过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大暖大汗。这样“暖”是达到了,但是“暖”过头了,反而容易引发疾病。

  冬季养生宜适当活动筋骨,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机体抗寒能力。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度,不宜大汗。大汗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老年人冬季洗澡过频,也不符合阳气内藏的养生原则,水热所迫,汗出淋漓,很容易受寒生病。

  2、宜勤健脚板,冬季健脚即健身

  应该常保持脚的清洁与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冬季注意脚的保暖十分重要。足为人体之本,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

  常言道“寒从脚下起”,因脚远离心脏,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所以脚的保暖很重要。除了白天注意要脚的保暖外,每晚坚持用热水洗脚也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有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的作用。

  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用心护脚,冬季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3、宜保暖防犯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刺激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人体特别要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颈部、背部和脚。

  一是注意颈部的保暖。有的人在冬季持续咳嗽而且不易治愈,其实是因为穿开领服装暴露了颈部,寒冷空气刺激造成的,改换高领服装并加个围巾后症状会有所改善。

  二是注意背部的保暖。因为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4、宜足饮水

  有些人可能认为,冬天,人的活动减少,而且一般来说也不会感到口渴,因此不需要喝太多水。

  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仍然需要水分滋养,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少于2000~3000毫升。

  5、宜调养精神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就是说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冬季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冬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要“早卧迟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此,冬季养神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6、宜通风换气

  冬季还应该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冬季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影响健康。

  所以,冬季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应习惯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外流,晚上也应开小气窗通风,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7、宜饮茶喝粥,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

  粥具有增加热量和营养的功效,营养专家提倡,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晨起喝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除了白米粥,可以经常煮些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

  此外,还可依自己所需,食安神养心的桂圆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清火明目的菊花粥、和胃理肠的鲫鱼粥。

  茶是人的最佳饮料之一,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但是胃病患者或是贫血服药者不宜喝茶,尤其是不要喝浓茶。

  8、宜适时进补

  我国多处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可见饮食疗养非常重要。冬季养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进补。

  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

  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忌不顾实际情况,全家上下齐进补。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动则出虚汗,这大多属于气虚,可选服人参、党参、五味子、黄芪、白术等益气药物。

  冬令进补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一般来说,可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用以调理脾胃功能。

  防胃病

  胃病在冬季最容易旧病复发。这是因为人体受寒以后,胃酸分泌增多,胃肠会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痛、胃出血、胃穿孔等病变。因此, 老年人 冬季尤其要注意胃部保暖,饮食宜清淡,尽量少食多餐,忌酸辣和生冷刺激,还要戒烟酒,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尽量避免胃病复发。

  防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症也是冬季多发症状。这是因为 老年人 皮肤退行性萎缩,皮脂腺机能减弱,皮脂分泌减少所致,再加上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致使 老年人 的皮肤更加干燥,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从而引起皮肤瘙痒。 老年人 预防皮肤瘙痒症应 注意饮食 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禁食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和煎烤、燥热等食品。

  防心梗

  冬季是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高峰季节,主要是人体受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预防心梗, 老年人 需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物、鞋帽等,以防寒邪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平时适当选用一些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

  男性中医养生方法

  秘方一: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另外,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秘方二: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秘方三: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秘方四: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秘方五: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秘方六: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秘方七:护好自己的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秘方八:饮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秘方九:大便要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

  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女性中医养生方法

  女性养生,什么季节都要关注。那么什么样的养生方式最好呢?女人如何进行自我身体的调理,我们来看看最受推崇的经络养生法,能让女人舒缓经络气血,让中医为你解读女人经络养生的秘密。

  一、小指尖端

  小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效用: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二、拇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

  效用: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是在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按摩此经脉,具有增加面部色泽的作用,对面色白,指甲苍白或暗紫效果较好,同时可起到改善情绪激动、消除疲劳,减少皱纹的作用。

  三、手掌中央

  手掌中央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效用: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增加面部红润,减少皱纹,并能宁心安神,镇定神经。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四、肩窝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效用: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 等身体不适。对面部痤疮、酒渣鼻、皮肤虚浮等症有较好疗效。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五、曲肘外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效用: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可改善枯暗无泽的肤色,使皮肤恢复润泽,对皮肤过敏和暗疮,湿疹有一定的作用。女性患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更是好处良多。

  六、鼻翼两侧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效用: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七、脚底中心

  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

  效用: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清晨按摩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按摩更可改善过敏体质,对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肿有较好的作用。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八、腿伸直时膝盖内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效用:可用拇指按压或热水热敷。按压时尽量用力至感到明显酸胀。经常操作能调理脾脏功能,对面色萎黄 、皮肤粗糙、毛细血管破裂有较好的作用,能有效的制止面部痤疮的出现,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的消化功能,既可减肥,又能健体。

  九、大腿根部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效用:摩擦大腿根部至发热,能促进肝脏造血和排毒。对黄褐斑、妊娠斑、痤疮、面色晦暗,面色黑等有较好的疗效,并能促进乳房发育,解除乳房胀痛。为避免皮肤受损,建议在润肤露或沐浴露的滋润下进行。

  十、外眼角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效用: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十一、臀横纹中央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效用:按压臀横纹中央有利膀胱健康,可改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雀斑和妊娠期,产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蝴蝶斑,可改善皮肤过敏,毛发焦枯,口唇淡白,目痛多泪等症。

  十二、足背横纹中央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效用:足阳明胃经本身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因此具有减肥的效果。胃经还可调整内分泌,可治疗面部痤疮,改善面部皮肤颜色,治疗口眼歪斜,还有隆胸丰胸,促进乳腺发育的功能,亦可治疗不思饮食,失眠和消化不良等病症。

  中医养生食疗配方

  药食同源、食疗养生是中国老祖宗特有的养生智慧,早在公元前5世纪,周朝就有“食医”一职,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以下是5位健康长寿的“国宝级”中医们平常爱吃又保养身体的食物。

  1、莲藕

  莲藕是获得最多国宝级中医师青睐,同时也是历代医家推崇的养生食物。莲藕具有多种食疗效果。现代科学分析,莲藕含有大量铁质,具有补血作用。丰富的维生素C、抗氧化物、多醣和多酚类则可达到抗癌效果。

  以中医来说,生熟藕各具不同效果,莲藕生吃性味甘寒,可清热凉血;煮熟后性味温平,有助健脾胃,《本草纲目》称为“灵根”。莲藕生食可清热、止血、散瘀,适用于经常口干舌燥和火气大的人。

  中医著名的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共同组成),正是用来去除体内火气、消渴除烦、滋阴润肺,可以迅速补充体力。

  生藕并有清肺止血效果,早期常用来治疗肺结核;且对于经常流鼻血的人,也有止血效果。对情绪不稳定、焦虑、失眠或神经紧张,生藕汁也有安神作用。

  2、燕麦

  燕麦含水溶性纤维β聚葡萄糖(葡萄糖聚合物,吃起来黏黏的胶状物质)可增加胆固醇代谢,很适合高血脂的人。燕麦的营养价值在麸皮上,麸皮含丰富维生素B群,有助胎儿发展,孕妇可以多吃;燕麦的维生素E则可增加记忆力;叶酸、矿物质及铁质,可抗癌、预防贫血并帮助伤口愈合。

  燕麦纤维含量高,易有饱足感且帮助排便,不但延缓血糖升高速度,减少脂肪堆积,且热量比米饭、面条低,很适合做为减重食物。

  3、黑芝麻

  爱运动的中医师董延龄,每天早晨必吃一碗黑芝麻麦片。黑芝麻在中医里有健脑乌发的养血功效,很适合大量消耗体力的人。

  现代科学证实,黑芝麻中含有九成不饱和脂肪酸及亚麻油酸,是很好的护心食物。其中芝麻素可预防皮肤癌、降低胆固醇,对肝脏及脑神经具有保健效果。但专家建议一定要咬破或碾碎吃,不然芝麻素无法被身体消化吸收。

  黑芝麻虽养生,但油脂含量不容小觑,2汤匙黑芝麻=1份油脂。许云卿建议,除冲泡芝麻糊外,也可把黑芝麻加入牛奶和优格中,或是在青菜或饭上撒些芝麻替代油脂沾酱。黑芝麻容易氧化,买回后要放在冰箱保存,若有油耗味产生,表示已经氧化产生变质,最好丢掉以免吃坏肚子。

  4、白木耳、莲子

  白木耳莲子汤含大量胶质并可安定心神,有美白回春功效。白木耳含胶质、多醣体和果胶,可润肠通便、降低胆固醇。以中医来说,白木耳有润肺生津效果,可缓解秋天的燥咳,所以有“平民燕窝”之称。

  莲子健脾胃、清心安神,文学家梁实秋初来台湾时,遵从中医师嘱咐,每日含糖莲子10枚,生津健胃。四神汤含莲子、芡实、茯苓和山药,可健脾胃、去除体内湿气,是很好的养肝食物。

  5、空心菜

  空心菜又称瓮菜,属于生命力顽强的爬藤类植物,无论水耕或土耕都容易栽种,一年四季皆可见,但以夏季空心菜盛产,质量最好。

  中医认为空心菜清热解毒、润肠通便,如同天然保护罩,可防止夏天的细菌病毒入侵体内。

  以营养学角度来看,空心菜可健胃整肠。空心菜的碱性会降低肠内酸度,帮助好菌生长;空心菜含大量纤维质(每百公克有0.8公克),可降低胆固醇,且含铁量比红凤菜和高丽菜高。

  6、白萝卜

  美国人说:“一天一颗苹果,医生远离我。”中国人则靠冬天的白萝卜强身保健,俗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白萝卜具多种养生价值。不但属于抗癌明星十字花科类,且维生素C丰富,是苹果和梨子的10倍。

  日本研究发现,白萝卜是唯一含80多种MTBI芥末油成分(萝卜愈辛辣含量愈高)的蔬菜,具有防癌效果。

  以中医而言,白萝卜生食可止渴、清热,并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有“小人参”美称。白萝卜熟食则利尿消肿胀,并可帮助排便。

  尤其台湾高山萝卜水分多,如同水梨一样甘美多汁,是冬天不宜错过的养生食材。

  贴心提醒

  吃中药可以吃白萝卜,但服用补气的人参和高丽参时,要避开白萝卜,以免补气效果减半。

  因白萝卜较寒,胃溃疡、先兆性流产和经期不顺的人,勿过量生食白萝卜。

  7、甘蔗

  甘蔗的疗效,最早纪录在魏晋的医药文献中。

  甘蔗味甘平,具有解热、利尿和滋养功效,生饮甘蔗汁可清热助消化,凡是口干舌躁、反胃呕吐、消化不良和发热退烧皆可使用,有“天然复脉汤”的称呼。

  唐朝诗人王维曾如此形容:“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唐朝的官宦人家,早已懂得用甘蔗汁来缓解肠胃饱胀不适。烤过的甘蔗打汁,则有补脾益气、滋养保健功效。烤甘蔗汁不但可用来治疗咳嗽,以营养学来看,甘蔗汁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吸收,可直接化为能量

  8、米

  中医认为白米可以“强身好气色”,以现代科学来看,米饭含有足够的醣类和蛋白质,能够提供能量.

  9、鱼

  鱼类蛋白质利用率高、消化率达九成,容易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小孩或肠胃刚恢复的人。鱼类经过烘烤和水煮,能提升Omega-3脂肪酸效益;搭配低钠酱油和豆腐,更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结语:通过以上小编介绍的这些内容,大家对于中医养生的有效方法应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吧!中医养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养生保健方法,能够全面的呵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哦!感兴趣的人一定要尝试一下哦!

延伸阅读: 中医养生 中医支招胖人瘦人养生 中医养生 养生7个技巧养生贵在“按时” 中医养生 宝宝吃中药要注意什么 中医养生 不同体质养生方法不一样 中医养生 中医如何治疗睡觉盗汗 中医养生 这些中药闻一闻就能治病

相关文章

  • 中医养生 中医教你春季如何养生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内容。那么中医养生指的是什么呢?中医春季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男性中医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女性中医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中医养生有哪些食疗配方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目录   1、中医养生基本介绍 2、中医春季养生   3、中医夏季养生小常识 4、中医秋季养生   5、中医冬季养生 6、男性中医养生方法   7、女性中医养生方法 8、中医养

  • 春季养生 中医教你如何祛湿

      春天天气湿润,阴雨连绵,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轻易受到湿邪的困扰而出现困乏、无精打采等症状。所以春季养生的重要一点是如何祛湿,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怎么建议的。   祛“内湿”,防“外湿”   前几日“回南天”乍然一现,随后冷空气伴随着阴雨“杀到”,而这几天温度又回升。这种冷暖寒湿的变化可以说把春天天气无常

  • 春季养生食谱 教你春季如何养生

      如今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而在这个季节养生也是人们很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你知道春季养生应该做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春季养生食谱大全,希望大家从这些春季养生食谱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养生方式。   春季养生是一个很广的范围,那么究竟春季养生需要吃一些什么或者喝一些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春季养生第一菜--蚬肉炒韭菜   材料   韭菜,黄蚬,葱姜,料酒,盐。   做法  

  • 中医养生之道 教你春季灭“火”绝招

      目录:   第一章:中医养生之道 教你春季灭“火”绝招   第二章:去火排毒 六种常见食物助你养颜   第三章:上火嘴起泡 按摩3大去火穴   编者按:春天气候干燥,人们常会出现上火的症状,那么人为什么会上火呢?上火怎么办?在平时的生活中吃什么去火呢?   中医养生之道 教你春季灭“火”绝招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

  • 春季养生小常识 中医教你2招防“风邪”

      对于春天,小编记忆最深的就是春风,古诗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说,可见“风”是春天最常见的一种气象。但是中医养生认为,风为百病之首,春季养生小常识如何防风?   初春养生小常识   空气流动形成风,风能带走阴霾,带给人们艺术的灵感,但也会致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教授曹建春说,中医将致病的外在原因归

  • 春季养生 中医教你四个食疗方开胃

      春天到了,因为气候的干燥,工作的压力,很多人早上或中午都没胃口,那么没胃口怎么办呢?下面是中医针对春季没胃口给大家推荐的四个食疗方,一起来看看吧!   养胃冬瓜汤   用料:冬瓜(带皮)500克,火腿50克。   制法:将火腿先加入葱、姜,水煮半小时,再加入冬瓜,小火炖约15分钟,加入作料。   功效:冬瓜性平,冬瓜皮能利水、除热;火腿具有养阴和胃、健脾开胃的功效。此方可消暑养胃,适用于脾胃虚

  • 春季如何养生 中医详解春季五脏调养

      春季是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春季调养五脏尤为重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春季五脏调理法!   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重点部位之心脏   每到春季,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就会出现一个高峰。究其原因,多变的气候是罪魁祸首。春季气温忽高忽低,气压变化大,气候也较干燥,体内的血液黏稠度就会增高,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加上血管收缩时间相对延长,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因血管

  • 春季养生防干燥 中医妙招教你防治流鼻血

      春季养生防干燥 中医5招教你防治流鼻血   流鼻血也分很多的症状,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方法。春季气候干燥会首先危及鼻咽部,鼻黏膜干燥、毛细血管破裂最为常见,即为鼻出血,中医称为鼻衄。中医养生常识:教你春季防治流鼻血的关键。   1、肝火上逆: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干活上逆,血随火动,蒸破鼻窍发为鼻衄。证见血色深而量大,头疼头晕、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

你可能感兴趣

  • 告别抑郁症 饮食理疗中医调理少年抑郁症治疗书籍森田疗法 缓解焦虑的人睡眠障碍中医养生食疗药膳家庭保健养生食谱穴位按摩书籍


  • 足部按摩治百病速查手册一本通 零基础无师自通学足疗中医养生书籍 脚底穴位按摩 中医养生足浴书 找穴位一学就会足部按摩书籍


  • 中医馆装饰挂画四季养生墙壁贴画九种体质背景墙艾灸养生馆装饰画


  • 精气神中医文化字画养生馆装饰画传统养生文化墙贴海报定制大挂画


  • 养生之道屏风隔断墙美容院中医养生馆会所采耳头疗足道折叠遮挡


  • 【正版】零基础学会推拿按摩手足部按摩 腰部按摩手法推拿中医推拿按摩书籍 中医养生治病 家庭生活 图解实用按摩大全


  • 【读】男性养生药膳大全 本草纲目中药煲汤食疗药膳食谱大男性饮食食疗养生书健康饮食抗衰老养胃 中医保健养生书籍


  • 推拿按摩中医养生折叠移动屏风隔断客厅时尚玄关理疗双面遮挡装饰


  • 足部反射区挂图足底足疗按摩好处图片经络穴位图图解中医养生海报


  • 75贴纸海报展板印制喷绘素材中医养生文化10冬季护肤小常识P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