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278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历代医药工作者,在长达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以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为指导,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疗效之奇特确切,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1. 春秋战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几大学术流派相继诞生。(道家、儒家、法家)元气论自然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已具雏形,这些为医家总结医疗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建构医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工具。此外,始自殷商,医师专业分化,且分工日细,医疗经验迅速增多,又为理论总结准备了充分的素材和资料。一些理论雏型,如病因学的“六气说”等相继出现。

  2. 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积极推行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等政策,文化一统成为当时基本趋势。医学家也在这一大趋势中,求同存异,建构了统一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两大标志。其一为《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待确定,一般认为书中大部分内容系秦汉医家所作,它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后世尊为医经之祖。全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医学论文168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疗、养生等,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用药等等,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仍然没有超出它的范围。

  其二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出现的3部重要医药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第一部是《难经》,成书于汉代,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全书以提问质疑的形式列出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该书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特别是对脉诊与针灸阐发较深。补充与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某些内容,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是《神农本草经》,成书约在汉代,托名为神农所著。该书收载中药365种,按照药物功能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并将药物按养生、延年益寿、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例如该书中提出的麻黄治喘、黄连止痢、常山截疟、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记载,早已被临床证实疗效可靠。该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实际奠定了药物学理论基础,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后世本草学一直受《神农本草经》理论与体例的影响。

  第三部是《伤寒杂病论》,为东汉伟大的医家张机(字仲景)所著。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部分,分别讨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前者按六经辨证,后者按脏腑辨证。该书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医学从基础到临床,形成了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后世医家的医疗实践。在此基础上,历史上一批有一批杰出的医林精英从不同方面发展了中国医学,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与方药。

  3. 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

  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晋唐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一批分支学科在分化中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二是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一些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其中一些名方屡用屡验,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足见此时临床医学盛况空前。三是随着唐朝国力大增,文化繁荣,中医学也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4. 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唐代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加上宋时理学的勃兴和宋王朝对医学的特别扶持,宋、元、金时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特点:一是各专科日趋成熟,专科体系相继确立。二是涌现出一些学派,不仅活跃了医坛学术气氛,更倡导了注重理论研究之风,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如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李皋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朋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诸家见解,既丰富了中医理论,也充实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内容。三是迄止宋元,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例如,宋元时,预防天花的牛痘术之原型——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宋末宋慈的《洗冤录》一书,又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在唐代出现官方药典《唐本草》的基础上,宋朝又不断更新版本,扩大收录范围,并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些均表明中医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5. 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有近似的特征。明代以前,中医学在世界范围遥遥领先。明、清医学虽仍有稳步发展,但相对于西方医学,其发展速度却日见迟缓。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一是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这一综合集成趋势,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的需要所促成的。二是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趋势。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对外感热病,经过众多医家的悉心研究,形成了著名的“温病学派”;对生命的探讨也深入到生命起源和原动力,确立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促使“命门学说”有了长足发展;临床方面,医家们潜心于某些病证的研究,涌现出一批治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的专家和专著。清朝中后期,西医学对中医学形成冲击,中西医学论争和汇通思潮也是此时中医学术的一大热点。

  6. 进行代——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民国时期,中医学的进步处于坎坷中。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再加上国民党政府试图以立法方式,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然而,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并有所进步。许多病证的治疗,中医学仍是首选,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具有现代高级教育性质的中医学院和专门的中医学会,以及专门中医研究机构——中央国医馆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关怀下,中医学有了长足进展,其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临床不少常见病证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提出了中西医学辨证辩病相结合的新思路,进行了四诊客观化研究,引进了一些新诊治手段,以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阐发中医理论,全国的中医教育、医疗和研究机构已成规模等。其中,不少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可以说这些研究工作的深化,孕育着中医学的一次新的飞跃。

延伸阅读: 脏腑病机之奇恒之腑的功能失调 脏腑病机之六腑的功能失调 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肝的阴阳以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五脏之肺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相关文章

  • 中医简介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

  • 商代中医 奠定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

      商代 (公元前1700-1100年)   商人民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黄河盆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他们行医的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   据当时出土的水牛及乌龟甲骨文记载,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人们更以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   商人认为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关系

  • 五代和宋代的中医发展史

      五代 (公元907~960年)   * 后梁 公元907-923年   * 后唐 公元923-936年   * 后晋 公元936-946年   * 后汉 公元947-950年   * 后周 公元950-960年   由于唐朝的崩溃,中国再次分裂,有一系列短暂的朝代在开封建立统治王朝,而其他地域也各自形成独立的州郡。   辽国 (公元

  •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腧穴,又称穴位,中医通过研究腧穴的位置、作用结合针灸、推拿及火灸的医治方法可以起到医治疾病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腧穴又有怎样的发展呢?又有哪些分类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认识一下腧穴的相关知识。   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

  • 中医理论的“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

  • 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预防学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难经》,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可以说,中医预防的思想源于实践,奠基于《内经》、《难经》,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弘扬光大,中医预防学的理论日臻完善,

  • 明代中医的发展

      明代 (公元1368-1644年)   关于明朝   明代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曾经出家为僧,最后做了起义军领袖成功推s翻元朝。公元1368年,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有利形势,自封明太祖称帝,改年号 洪武。   明代初期,特别是永乐年间(1403-24),较注意恢复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政治及民生改革,使农产品和家庭工业品得以商品化。   明代

  • 清代中医文化的发展

      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关于清朝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由于长期内忧外患,明朝终于1644年被满清贵族推翻。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国内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最初的几位皇帝,特别是康熙(1662-1722)、雍正(1723-35)及乾隆(1736-96

你可能感兴趣

  • 中国旅游业创新和IP发展报告(2020-2021) 中国旅游研究院,驴妈妈旅游网 编 经济学理论研究图书 金融学类书籍 中国旅游出版


  • 全新正版 新会陈皮村三产融合理论实践与创新(精)/经济与管理书系/光明社科文库吴宗建光明社农业发展研究新会区现货


  • 新会陈皮村三产融合理论实践与创新(精)/经济与管理书系/光明社科文库书吴宗建农业发展研究新会区普通大众经济书籍


  • 正版2本激光超声波强脉冲光和射频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皮肤激光美容与治疗图解皮肤光疗美容的发展与应用常用皮肤光疗仪器相关技术


  • 美容视频按摩手法脸部腹部松弛皮肤收紧中医正骨经络基础理论教程


  • 【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正版包邮 人类简史知识漫画 套装3册 尤瓦尔赫拉利著 用漫画讲述人类历史 从全新视角观察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 海外直订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mpacts on Ground... 气候变化和发展对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含水层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 包邮 全套6册 毛泽东选集+重读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 毛选正版毛主席思想全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军事和理论文集原版原文书籍


  •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 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 聚氨酯树脂发展情况 聚氨酯树脂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 基本原料和助剂聚氨酯泡沫塑料书籍


  •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 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 聚氨酯树脂发展情况 聚氨酯树脂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 基本原料和助剂聚氨酯泡沫塑料书籍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