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中医望闻问切 如何望五官知五脏状况

阅读:301

  “望闻问切”是中医术语,古代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按照这个步骤一步一步来,再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最终治愈很多疑难杂症。中医可以通过你一个人的面色、气息声等,就大概清楚你这个人的健康情况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中医望闻问切吧。

  目录

  1、望闻问切的技巧 2、望五官反映五脏状况

  3、中医视目诊病 4、听声音知五脏健康

  5、问诊学看病 6、中医切诊知识

  7、味觉突变疾病先兆 8、手脚冰冷是脾肺虚弱的表现

  望闻问切的技巧

  “望”:勿涂口红勿刮舌面

  什么是望诊?其实它只要就是通过视觉了解和诊断出有关的信息,如果你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掩盖了自己的表象的话,这也会影响到医生最终的望诊结果的,最终导致误诊。

  现在的化妆艺术很容易以假乱真,如一个萎黄的面色本来是脾虚证的表现,经过面部化妆后红润的面色可能会使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口红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看病前不要化妆,让医生看到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诊断。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但恰恰是因为这样让病看不明白、不准确。舌苔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病证,如黄色的舌苔是热证、灰黑而润的舌苔是寒证,如果患者来看病前喝一罐橙汁或者浓咖啡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热证或寒证的误诊就可能出现了。

  此外,望舌时往往有些患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尖尖的,为的是让医生看得更全面,他哪知道不管什么颜色的舌头(舌色),伸得太紧太尖就变成代表热证的红色舌象。

  我们在伸舌头的时候应该做到自然、放松,让舌面能够充分的展开,舌长的三分之一伸出来就好了。

  闻:勿吃香口胶勿压抑咳嗽

  “闻诊”是医生根据患者发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疾病,香水或香口胶会掩盖患者的气味。此外,患者发出声音的强弱等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用,不要刻意地渲染或抑制自己的声音,如看咳嗽病时既不要怕医生听不见而大声咳嗽,也不用忍住不咳嗽而两眼泪涟涟。

  患者应该注意到,尽管医生有职业道德要求其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但邋遢的身体气味是任何人都不愿意闻到的。另外,还包括酒气、口嚼大蒜等气味。

  问:勿笼统说“热气”“好虚”

  问诊,最要是医生通过聆听患者的诉说的诊断方法,但是也要注意重点的突出,不要都用“热气”、“消化不好”、“全身不舒服”、“觉得好虚”来回答医生的提问。

  当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或需要什么帮助时,应该用临床症状(如头痛、全身乏力等)或客观体征(如发热、皮疹)等准确描绘自己的病情。当医生问这些情况有多长时间时,很多广州的患者不管患病长短总是用同一个词回答:“好耐(好久)”,再问时仍然是“好耐”,死活不肯用年、月、日说出时间的长短,真是急死人。

  讲述完上述主诉后,患者应该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用药情况、治疗结果简明准确地告诉医生,不要加太多的形容词。患者还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的特殊情况(过敏药物、饮食特别嗜好等)适当告诉医生,女患者必要时还需补充月经、孕育情况。

  当医生再有提问时,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回答,有时可用“是”或“没有”即可。对老年记忆力差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将病情用纸记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切:看病前勿快走勿穿连衣裙

  最后是“切诊”,主要是按脉和触按全身各部位。快速的走动会影响脉象,最好在诊室外休息数分钟后再看病。按脉时均匀呼吸,肌肉放松。同时,有些疾病的检查需要触按胸、腹部,女患者不要穿连衣裙,以方便检查。

  望五官反映五脏状况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表了五脏隐藏的病变。

  心脏好坏看舌头

  中医认为,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想要保养心脏,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还可以配合食疗:心有实火的,可以用莲子芯代茶饮;体虚的可服党参、当归、生黄芪等。

  口味唇色反映脾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肺功能影响鼻子

  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诸如此类,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注意戒烟和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可以将白萝卜、梨、藕切片煮汤,加入冰糖后代茶饮,具有清火润肺、降气除痰的功效,尤适用于老人和儿童。

  肝血足眼睛亮

  中医认为,眼目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夜盲等症状;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此时,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可以取枸杞子、白菊花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具有滋肝明目、补虚益精之功。

  肾与听力相关联

  肾气足,就会听力好。若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失聪,或伴有足跟痛、腰酸痛或尿频等症状,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此时,应注意劳逸结合,房事适度,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睡眠,可服用一些补肾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五脏与五官密切相关,但临床诊断还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应仔细观察,及时就医,服用任何药物均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视目诊病

  灵枢·大惑论》记载:“目者,心之使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中医认为,眼睛的特定部位和人体的脏腑有着密切联系,对人体内的一般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也就是后代医家沿用的五轮学说,即二两眦血络属心(血轮),白珠属肺(气轮);黑珠属肝(风轮);瞳仁属肾(水轮);眼泡属脾(肉轮)。因此根据眼睛不同部位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不同的疾病。

  眼部颜色改变

  眼之五轮分属五脏,肝、心、脾、肺、肾之病,皆可上注于目,引起目的色泽变化。有经验的医生可以根据眼的颜色变化规律来辨别不同脏器的疾病。

  一、白眼球的颜色变化

  正常人的白眼球无其他颜色,一般白而有光彩。如果内脏有病,在白眼部出现颜色改变。

  1、红色。主要是眼球充血、发炎的原因。有时单眼发红、有时双眼同时发红。除了眼红以外,还会有分泌物。视物时疼痛,尤其晨起时明显。

  2、白色。白眼球正常时也呈白色,但有光彩。如果过于白,近于蓝白色,说明分布在白眼球部分的血液减少,证明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如果突然发现眼球变白,可能有急性大量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宫外孕等。

  3、黄色。白眼球发黄,似有黄色素附在白眼球上,属于胆汁代谢障碍或胆汁外溢。白眼球发黄多见于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囊、胆道炎症、结石、蛔虫、肿瘤等。再则,不要把白眼球的脂肪沉着误诊为黄疸。脂肪沉着多见于中年以后,目有黄色隆起的斑块,在眼裂部最明显。而白眼球的黄疸的黄色均匀,在眼球周围明显,应注意辨别。

  4、白眼球部有散在性小出血点,或有小块血斑,即有出血倾向,可考虑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有时也是脑血管栓塞或出血的先兆。

1

  5、斑点。在农村幼儿的白眼球上,经常见有蓝色、灰色、或暗灰色的斑点,单个或散在多发,境界清楚,斑点周围均正常,多证实患有蛔虫症。如发现有此种斑点,到医院查一下大便中有无蛔虫卵便能确诊。

  二、黑眼球的颜色变化

  黑眼球即角膜部分,一般呈暗黑色,有光泽,其颜色变化多出现在黑眼球的周围,随疾病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色泽变化。

  1、黑眼球周围充血。呈红色,初起时双眼球出现针尖大小的小疮,排列成行,若已破溃呈树枝状,或可见到点状或地图状,同时伴有怕光、流泪、疼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去眼科诊治。一般是患病毒性角膜炎或虹膜炎所致。

  2、黑眼球呈灰暗色。黑眼球表而呈灰暗色,并有水肿、增厚等改变,识物不清,出现疼痛、怕光、流泪等自觉症状。这种全黑眼球的灰暗性变性,最多见于梅毒,尤其是先天性梅毒侵犯到黑眼球所致;也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和病毒性感染。

  3、黑眼球周围出现金绿色环、黄棕色或黄棕色带,宽约1~3mm,在角膜上行端较宽,这是儿童的一种少见病症——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主要是铜代谢障碍,预后较差。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4、黑眼球周围出现白色环。是衰老的表现,也称老化环。其实质是血中胆固醇增高所致。可以预测卒中,即脑溢血或脑梗塞等。

  三、瞳孔的颜色变化

  我国为黄种人,瞳孔呈黑色,清静明亮。如果瞳孔色泽出现异常,预示着已患疾病。

  1、白色。瞳孔区域由黑变白,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年性白内障,表现为视物不清或根本看不见物体。除此之外,还有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糖尿病,眼外伤等原因。

  2、红色。瞳孔内呈现红色,是眼内有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眼外伤等疾病。

  3、青色。青色为一异常征象,是由于眼内压力过高,正常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发生障碍,致使角膜呈雾状水肿及眼内组织病理性改变,使瞳孔发出青绿色反光,中医学称为绿内障。

  四、虹膜颜色变化

  虹膜呈环形薄膜,位于瞳孔周围,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瞳孔的大小。黄种人的虹膜大部分是棕黄色,白种人呈灰色、浅棕色,有的呈黄色。在国内不同民族区域稍有不同,但在同一地区对常人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在正常区域里出现异常情况,便认为是疾病。

  1、褐色斑。在虹膜上出现褐色斑点,与白眼球上的褐色斑相似,可认为是肠蛔虫症的征象。

  2、散在性斑点。在虹膜上出现许多分散性小点,并有不同颜色,多见于风湿症病人。

  3、凹陷区域。在虹膜下方或瞳孔周围的虹膜有许多凹点,可能患有溃疡病。

  4、虹膜斑点。虹膜区域出现斑点,多见于胃溃疡、急性胆囊炎、冠心病等。

  5、眼睑灰暗。正常人眼睑呈淡黄色,与而部皮肤相近,有光泽。如果眼睑色变灰暗,在眼球周围形成一圈灰暗色,即眼眶发暗,多半是由于劳伤过度所致肾虚,如重度神经衰弱、性生活过频、过度疲劳、癌症晚期、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病症;也有些是属于功能性紊乱造成的;有些则是消耗性疾病所致。所以,出现类似眼睑灰暗时,应及时改善生活条件,注意休息和调节饮食,如经过自行调理仍不能改善,应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

  眼部形态改变

  眼睛是人体内脏的窗口,肌体内的某些疾病可以引起眼部的形态变化。不同类疾病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仔细观察眼的形态改变也可以自测疾病。眼球形态变化正常人的眼球在眶窝内深浅适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虽略有不同,但在当地人群中眼球位置是适中的。有些疾病就会出现眼球的浅、深位置改变,最常见的是眼球突出和凹陷。

  1、眼球突出。即眼球自眶窝内向前鼓起,眼球外露部分增大。单眼突出,说明单侧眼窝内有新生物生长向外挤压。如呈进行性突出,可能是由于脑肿瘤的压迫症状。如发现双侧眼球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出,可以考虑高度近视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帕金森氏病、白血病等疾病,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随着症状的减轻加重,出现眼球突出的加重和好转。如发现双眼球突出,又有多吃、心悸、多汀、甲状腺肿大症状,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眼球凹陷。即眼球下沉,眼眶增深。最常见的原因是脱水伤津,也有见于身体过度消瘦的人。其次是疾病晚期,消耗过重的病人,两眼球深陷无神,表情呆板,是为危候。

  一、眼睑变化

  眼睑位于眼眶前方,分为上下两部分。正常人上下眼睑活动自如,丌闭如常,上下睑缘对称。当闭合时睑缘紧密不留空隙。眼睑自然睁丌时,能使整个黑眼球外露。当全身和眼部发生疾病时,眼睑会出现形态改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睑浮肿。主要见于水肿病,因眼睑部组织松弛.易引起浮肿,故水肿病首先见于眼睑部。轻微的浮肿,可见眼睑细小皱纹消失,随着水肿加重,眼睑水肿也加重。水肿病最常见的是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等病。

  2、眼睑下垂。眼睑丌闭运动出现障碍,黑眼球不能完全显露出来。眼睑下垂既有先天性原因,又有后天的因素,对症治疗,会有所改善。若为先天性因素的治疗,应首选手术疗法,即作眼睑的整形。

  3、露睛。即眼睑闭合不全,黑眼球在眼睑闭合时仍有外露,多见于小儿,中医学认为是由脾虚、气血不足所致。小儿睡眠时露睛,多有慢性消化不良、饮食欠佳、营养不良,即所谓脾虚的病儿,最易发生慢惊风,应及时去儿科调治。

  二、瞳孔的变化

  正常的瞳孔为圆形,两侧等大,直径约为2.5mm。当瞳孔括约肌收缩时,瞳孔缩小;扩大肌收缩,则瞳孔散大。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扩大的变化是正常生理现象,当有疾病时瞳孔的大小、形状出现异常,可根据其变化特征自测疾病。

  1、瞳孔缩小。瞳孔较前明显缩小,多见于中毒症,如农药中毒,川乌、草乌、毒蕈中毒,吗啡中毒,酒精中毒和安眠药中毒等。

  2、瞳孔散大。多是危重病人,不祥之兆,如脑出血、脑梗塞、脑挫裂伤等,也可见中药中毒,如曼陀罗中毒等。

  听声音知五脏健康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闻不仅指闻气味,还包括听声音。《黄帝内经》提出,呼、笑、歌、哭、呻为五声,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仔细倾听五声,便能大概了解五脏的情况,可以说五声是脏器健康的窗口。

  发怒爱喊肝火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还大呼小叫,可能是肝出了问题,一般是肝火太盛,可以适当吃些有助于清火的寒凉食物,菊花茶、荠菜、丝瓜都有利于疏肝解毒。平常习惯“长吁短叹”的人,可能为肝气郁结,柴胡、薄荷、苏叶可以疏肝郁、防气结。吐纳养生法“六字诀”中提到,常发“嘘”字音,对肝火旺、肝虚、眼疾都有保健作用。马上就要发怒的人多念几遍嘘字,也有助于自己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以免怒气伤肝。

  狂笑不止有心病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心气足的人就会爱笑,笑声听上去也很爽朗,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如果一个人经常不明原因地狂笑不止,就有可能是心出现了问题。同时,过多、过度的笑会耗伤心气。如果多笑一会儿、多说一点话,就觉得心慌,气不够用,多为心气虚,就要注意保养心气了。养心的关键是学会慢生活,工作时间特别紧张,下班了就要刻意放慢节奏。食补方面,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都能益心气养心阴。六字诀中,常读“呵”字音可以补心气,对治疗心悸、失眠、健忘也有好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时可以吃些山楂干,酸味的东西有收敛作用,能阻止心气太过涣散,保护心脏,又能疏肝解郁,让心情平静下里。

  唱歌没底气脾虚

  脾,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因此,如果一个人歌声洪亮,脾就应该比较健康。相反,如果一个人脾胃有病,唱起歌来就会声音低微,没有底气。生活中,饮食不规律会把脾气打乱。养脾的关键时期在长夏(7月初~8月初),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六字诀中,常读“呼”字音可以培养脾气,对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哭个没完肺气弱

  肺,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和脾类似,如果一个人哭声洪亮,说明肺气强盛。相反,如果总是声音很小地哭哭啼啼,就可能是肺气虚弱的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如此。另外,即使哭能宣泄情绪,但还是不要经常哭,哭得涕泪交加会伤肺气,哭得浑身是汗会动了心气,就连流眼泪本身都会动肝气。养肺的首要工作是保持情绪开朗,别像林黛玉那样悲悲凄凄。另外,每天早晚细细嚼食核桃仁1~2枚,生姜2片,也能养肺气。六字诀中,常读“四”字音有助于外感伤风、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而气短等症状的治疗。

  总是哼唧肾不好

  肾,在志为恐,在声为呻。一个人如果总是哼哼唧唧,可能是肾出了问题,由于元气藏于肾,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也不会太好。不过,人在极度痛苦或快乐时呻吟,是身体在调元气的表现。补肾要注意腰的保养,久坐伤肉,上班族要勤活动,伸个懒腰,搓搓腰背,都助于养肾。补肾的食物有羊肉、韭菜、龙眼、山药等。六字诀中,常念“吹”字音可以缓解腰腿无力、潮热盗汗、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症状。

  问诊学看病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所便,就是所宜,是说医生临证时要问病人怎样才觉得适宜。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指出:“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问病,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古人曾说:“非精于医者,必不能问也。”无论中医、西医,都有问诊,但是所问的具体内容则各有侧重。相对来说,中医问诊更细、更难、更具艺术性,不仅问与病症有关的内容,还要根据辨证用药所需来问,用患者能够理解的、形象的语言来问。比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问患者的出汗情况,因出汗的多少、部位等,常决定治疗用药。又如,通过问患者上楼时的难易度,来判定是否有“身重”(判断湿邪的一个重要指征)的症状。所以,不精通中医,治疗方药不熟者,往往很难问到关键之处。可以说,问诊能反映一位中医师的诊疗水平。

  中医问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

  一是问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电话等,以及疾病发病的时间、原因、病程、治疗经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一般情况,用以了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体质类型等。例如:每遇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时发病,提示此病由湿邪所致。突然起病,病程短,多为外感病、实证;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内伤杂病、虚证。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之体;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之体;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之体;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证;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之证等。

  二是问自觉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出汗、体力、疼痛、饮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经带下等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

  1.问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定要问其有无恶寒、肌肉酸痛,以及出汗等情况。如果一位病人表现为发热,恶寒甚,无汗,周身肌肉酸痛,面色白,手足不温,那么不论体温多高,在中医看来都有寒邪郁闭体表的因素,在治疗时就要用发散风寒的药物,轻者可以用生姜红枣汤,或刮痧疗法(刮颈部、背部、胸前等处,能鼓舞经络之阳气,达到散风寒之目的,此法对感寒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若发热(体温通常不甚高,38℃左右)恶寒,出汗(穿少了冷,穿多了出汗),面色白,鼻塞,流清涕者,为感受风邪、营卫不和的感冒,多见于体虚者。对于这种感冒,中医有一个使用了近两千年的名方——桂枝汤,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使用准确,常一剂而愈。

  还有先恶寒,后发热,继则汗出热退的发热症,称为“寒热往来”,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医称为“少阳证”。大家熟悉的“小柴胡冲剂”就是治疗这种发热的有效方剂。当然,病较重者,还是要请中医师开处方,用汤剂。否则药虽对证,但因成药剂量过小,杯水车薪,往往达不到退热的目的。

  此外,还有高热,不恶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饮的发热;有发热如潮水起伏一样定时而作,或定时升高的潮热;有午后或入夜即发热,晨起热退的发热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疗也各异。

  2.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通所致,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属于实证;二是因脏腑经脉失去濡养所致,属于虚证。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现特点也不同。如:

  胀痛:疼痛时伴有胀感,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刺痛:针刺样疼痛,为瘀血疼痛的特点;绞痛:痛如刀割,为程度比较恶重的一种疼痛,多因瘀血、结石、蛔虫等有形邪实闭阻气机所致;灼痛:烧灼样疼痛,多因火热之邪所致;冷痛:疼痛时伴有寒冷感,多因寒邪阻络,或阳虚内寒所致;隐痛:指一种隐隐约约,绵绵不休,不甚剧烈,可以忍耐的一种疼痛。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阳虚内寒等所致;重痛: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多因湿邪困遏气机所致;掣痛:伴有抽掣或牵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另外,疼痛的部位、发作时间等,对判断病位、病性也很重要。

  3.问饮食

  一般来说,无论何病,凡是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者,大多为胃火炽盛,食物腐熟过快所致,称为“消谷善饥”,要用清胃火的药物治疗;食欲减退,或不欲饮食,多因胃阳不足、脾胃气虚、或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所致。四川人喜食的麻辣食品有很好的开胃作用,因辛辣食品有温胃、燥湿作用,所以能醒胃助运化,从而增进食欲。若易饥多食,但形体消瘦,大便溏泻者,中医称“胃强脾弱”,即胃的功能正常,但脾的运化功能不健所致。可以选择有健脾助运化的一些食物,如莲子肉、山药、芋头等经常煮食。

  4.问味觉

  通过询问患者的味觉,也可以了解病性。口味正常,中医称“口中和”。异常的口味主要有:

  口中淡而无味,多为脾胃气虚的表现;口甜,多因湿困脾胃;口粘,多因痰饮阻肺,或食积内停所致;口苦,多属热证,如胃火炽盛、心火偏亢,或肝胆湿热,胆汁上蒸所致;口酸,多见于肝胃蕴热,或食积内停;口咸,多属肾虚,多为肾液上乘之象。

  口渴,又称口干,通常为人体缺少水液,或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的反应。在疾病过程中,若口不干,表示津液未伤或输布正常,多见于感受寒邪,或阳虚内寒证。口渴而欲饮,并喜冷饮者,多为热盛津伤证,可以用清热生津的食品,如西瓜、梨汁、藕汁、荸荠汁、橙汁等治疗。渴而喜热饮,且不多饮,为湿阻气滞,津不上承所致;若口渴欲饮,但饮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内停,津不上承的征象。这两种口渴均不宜用以上食品。反而要用化湿、理气,甚至是利尿药才能止渴。

  5.问大小便

  大便异常主要有便秘与泄泻两种。

  若大便干燥如粒,排出困难,数日一行者,多为肠中津亏血少,可用蜂蜜、香蕉、芝麻等润肠之品;如伴形瘦、腰酸者,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严重者可用生地30~60g,白芍30g,炙甘草5g,水煎服。

  大便不干,或质稀,但解而不畅,量极少者,多为气滞湿阻的便秘,可多食洋葱、萝卜等有通气作用的食品。

  大便时干时溏,或前干后溏,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可用中成药“逍遥丸”。

  大便质稀不成形,或夹杂不消化食物,或水泻,每日五六次,甚则难以计次者,可用焦山楂15g,石榴皮20g,水煎服。此方价廉,但有很好的止泻作用,适用于泻而畅,次数多,泻时急迫,甚至来不及如厕者,不适用于泻而不畅者。

  小便的异常主要有小便不利或过利两大类。

  小便不畅,排尿无力,多属肾气亏虚。小便不畅,次数增多,排尿有灼痛感,多为湿热下注之证,轻者可用车前草(鲜者更佳)30g,鲜品可用至60~200g,水煎,代茶饮。小便量少,次数减少,多由于津液量的不足,如热盛伤津,或出汗、呕吐、泄泻太过,津液耗伤等;若尿少而有水肿,则是因肺脾肾三脏病变,致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可用玉米须、冬瓜、黄豆、瓠子等,水煎服。

  老年人若小便量多色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增多,甚或尿失禁者,多属阳气不足,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可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或每晚食用炒熟的白果7~10粒。

  以上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见的,且有特征性的症状,对初学者来说较易把握,可以据此选择食品,或中成药治疗。当然,患者自觉症状还有许多,如眩晕、耳鸣、失眠、咳嗽、恶心、腹胀、盗汗等等,情况较为复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中医切诊知识

  切诊是切按触摸病人的脉搏及身体其他部位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脉诊、按诊两部分。在脉诊发展过程中,诊脉部位有三种:

  1.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2.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与小腹;右尺候肾与大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病人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

  2.医生布指时先用中指确定关脉部位,然后食指在寸脉部位,无名指在尺脉部位。

  3.力度要有举按寻的变化,举为轻取,按为重取,不轻不重为寻。

  4.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诊脉时间必候满五十动,不得草率。

  5.脉象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情况及个人性别、年龄、体格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属于生理范围,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甚至相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

  味觉突变疾病先兆

  专家提醒,味觉改变很可能是人体某个部分出了问题,可以按以下提示,自己判断:

  口苦

  早晨起来如口苦尿黄,可能是肝热,可吃些蒿子杆或苦瓜。若同时伴有右肋饱胀,吃油腻食品或饱食后加重,可能是肝病或胆石症。

  口甜

  如觉得口中发甜,可能是脾热,应吃一些青菜清火,如果口甜还伴有口渴、多尿、多食,就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糖尿病。

  口咸

  由肾液上泛引起,如果伴有小便多、夜尿多、腰酸乏力、怕冷、手足发凉、舌苔白、脉沉无力,就应考虑肾气虚的可能,可以吃些金匮肾气丸,如不见效应到医院检查。

  口酸

  是肝气上溢的征兆,如有乏力、脉弱、情绪低落、不想吃东西等表现,可能是肝郁脾虚,可吃些健脾养肝的药,如香砂和胃丸,更年期妇女可吃加味逍遥丸。

  口淡

  多是脾虚,可用山药、白扁豆煮粥或做菜吃,如伴有乏力脉弱,可吃些人参健脾丸。

  口腥

  多为肺热先兆,如伴痰黄、痰多、口干,可吃一点鱼腥草、百合、枇杷、梨、杏仁之类以清肺养阴。

  突然失味

  老年人突然味觉丧失,可能是脑梗先兆,应尽早到医院检查。

  此外,久病卧床的病人或危重病人,长期食欲不好,如忽然想吃东西,可能是回光返照的表现,应引起警惕

  手脚冰冷是脾肺虚弱的表现

  人们常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其实不光是女人它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二张脸”,不光代表个人的形象,还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受伤的一些变化可能就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在中医看来,不同的“手感”能探究出人的体质。

  手冷脾肺虚弱

  有些人手脚心冰凉,天冷的时候更加明显,有时还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肠胃不适等表现,这常是脾肺虚弱的表现。中医认为,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导致正气亏,抗寒力弱。这类人平时可多吃一些性质偏温热,具有温补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猪肚、红枣、桂圆、生姜等。此外,还要加强锻炼,注意保暖。

  手热血虚食积

  还有部分人,手摸起来跟热炭似的,自己也时常觉得手心发热,容易心烦发火,甚至失眠多梦、头昏眼花、双目干涩等。这种情况可能由血虚或食积引起,阴血不足使得阳气上亢,手心发热,这类人要少吃温燥的食品、调味品,如榴莲、花椒、肉桂等,注意规律作息;食积引起的手热则可补充白萝卜、山楂、麦芽等有助于健脾消积的食物。

  手干气血不畅

  不少人到了秋冬季两只手特别干燥,常会脱皮、皲裂。这可能是气血不畅的表现,导致皮肤“失养”,汗腺、皮脂腺的功能也受到影响。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不妨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碰生冷食物;注意补养气血,如吃点桂圆、红枣、当归、百合、黄精等。此外,生活中要多喝水,少接触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洗手后及时涂抹护手霜。

  手黏阴虚火旺

  有些人手心特别爱出汗,两只手总是黏糊糊的,有时还伴有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这是典型的阴虚火旺表现,调理上应以“补阴”为主,特别是要滋肾阴、养心阴。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日常饮食中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补充一些红豆、红薯、枸杞、黑豆、黑木耳等。

  结语:中医博大精深,虽然今天给大家介绍了一些中医望闻问切的知识,但是这才是一点点,如果你想要更加的了解这些知识的话,我们不妨多学习,并且多看几遍本文吧。

延伸阅读: 中医望闻问切的依据是什么 健康常识 面部望闻问切反映健康状况 望闻问切 家长学会为宝宝探病 中医望闻问切 非处男处女无处可藏 中医望诊 中医如何看面相知健康 中医望诊 看鼻尖知健康“阴晴”

相关文章

  • 掌握中医诊断 望诊之望五官

      (一)望眼:肝开窍于目,且五脏的精华皆上注于目,故目的望诊很重要。   望眼主要是诊察眼的神态的眼色的变化。一般说来,久病、重病而眼神正常的,病多可治;眼无光彩,闭目不欲视或眼神异常的,病较难治;双眼窜视(上翻)、直视、斜视,多为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则是病危的征象。眼红肿痛的为风热;巩膜色黄、肤黄、尿黄的,为黄疸;巩膜蓝色多见于小儿的急慢惊风(或由高热、或由结核性脑膜炎、或久吐久泻引起);眼干

  • 看指甲的“表情”判知五脏健康状况

      提到看手相,我想很多读者都不会陌生吧,看手相的人会反复观看你的手掌,然后判定你最近运势如何,更有的看手相的人看过你的手后会说你有血光之灾。虽然看手相一说法小编从来都不会相信,不过看手是真的能知道你的身体得了什么病,原因就在于看的是指甲。其实指甲是体内的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所以我们身体五脏是否健康,往往通过看指甲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就可以知晓。   那么我们怎么来通过看指甲辨别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

  • 中医保健 五官变化知健康

      在中医诊断中,看面部的脸色是知晓健康的重要步骤。五官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人体器官健康的变化,那么你知道五官分别代表着那些器官吗?该如何知晓有哪些变化呢?如果大家不是太了解的话,小编今天为您整理了相关文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开窍于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事实上舌头是反应心脏的健康,说话的流利,说话的语气都是代表心脏的健康程度。所以说舌头是否红润就

  • 中医养生 五官变化反应五脏健康

       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无论你多么年轻貌美或者看起来可爱,你都会在意脸上突然出现的痘痘或者斑,其实这都是内脏出了不同的问题。通过看你的五官就会知道你的健康程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官的变化对应的是我们五脏的变化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一变化,其实就是如何看五官治疗五脏疾病。  五官变化反应五脏健康  口与脾胃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与脾胃相关。从嘴唇的外观,即可看出一

  • 望肤色知饮食健康

       人的肤色是由种族、遗传等先天因素决定的,与毛细血管的分布、色素的多少、皮下脂肪的薄厚密切相关。正常人的肤色应是红润而有光泽的。除了贫血、肝炎等疾病之外,饮食不当也会影响人的肤色。但是,并不是所有肤色问题都与此有关,有些人天生就是偏黄的皮肤、偏黑的皮肤,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因为肤色的改变,此时应到正规医院咨询。   潮红   饮食原因:面部潮红多由饮酒引起。即使酒精浓度不高,饮量不大也

  • 中医馆指南 舌头色泽知身体状况

      编者按:生病看中医时,医生会让你张开嘴看舌头,根据舌头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疾病。舌头的不同部位都对应了哪些器官呢?比如,舌头发白、舌头发麻都预示着什么呢?如何从舌头的颜色看出身体的疾患呢?   舌的不同部位对应的相应器官:   舌尖——对应头部、心   舌中——对应胃,包括两侧分别对应肝胆等内脏   舌根&md

  • 健康常识 面部望闻问切反映健康状况

      面部是人们的第一张脸,你知道面部的一些知识吗?中医们可以从面部知道身体里面一些疾病的症状,大家是不是认为中医的知识很奥妙啊,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面部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面部望闻问切反映健康状况   望闻问切是古代流传到现在的中医的一种看病手段,在中医专家看来,我们身体上的每一处都可以反应出身体的健康情况。今天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与面部五官相关的健康知识,以

  • 通过五官探析身体健康状况

      【脸色:气血是否顺畅】   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脸色潮红:心脏可能有问题   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 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

你可能感兴趣

  • 图解足反射疗法轻松速学中医特色足反射疗法手法足部穴位按摩应用反射区功用主治常见病对症按摩消百病各科诊疗辨证论治望触足诊病


  • 【全新正版】 崔公让论治周围血管病 医学卫生/中医 9787513272636


  • 中国地中海贫血防治状况调查报告(2015),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


  • 汤臣倍健 褪黑素片60片 改善睡眠 睡眠状况不佳者 官方正品非助眠


  • 生发养发海报白转黑宣传画男女脱发等级头皮检测区图片头皮状况KT


  • 卡通可爱活泼字幕表情包综艺节目五官眼睛表情PNG透明底ps素材


  • MAC/魅可修容高光双色盘小金盒7g立体五官修饰轮廓哑光鼻影阴影


  • 一寸照证件照ps免扣素材发型服装西服换脸五官图片换底色模板


  • 屈臣氏男士高光侧影修容棒V脸显瘦挺高鼻梁立体五官轮廓画锁骨腹


  • 硅胶耳朵五官模型鼻子嘴唇模型训练摆拍工具鼻钉舌钉肚脐鼻钉展示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