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新生儿黄疸诊疗技术

阅读:286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后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本病发生多少与种族、地区、胎龄、喂养方式有关。如东方人高于西方人,早产儿多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多于人工喂养儿。

中医称为“胎黄”、“胎疸”,是指以皮肤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

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阻滞,或瘀积发黄。孕母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小儿产时、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致皮肤面目发黄;因黄色鲜明,常伴热象,故属阳黄之候。若由于小儿体禀脾阳虚弱,复由孕母内蕴之湿所传;或生后为湿邪所侵,脾阳受困;亦可因寒湿阻滞,气机不畅,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因黄色晦暗,精神疲乏,故属阴黄之候。若湿热蕴郁日久,肝胆郁滞,气血瘀阻,则为肝脾大之瘀积发黄。若湿热化火,热毒炽盛,热极生风,可出现胎黄动风之证(相当于核黄疸)。若患儿禀赋虚弱,湿热炽盛,正不胜邪,则可出现胎黄虚脱之证(相当于重度溶血性贫血而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

辨证论治

1.湿热熏蒸证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治法]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

常加用金钱草、郁金、泽泻、车前子以增强利湿退黄之功。伴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伴腹胀者加厚朴、枳实理气导滞;热重者加黄芩、黄连、虎杖清热利湿。

2.寒湿阻滞证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治法] 益气健脾,温中化湿。

[方药] 茵陈理中汤加减。主要药物:茵陈、党参、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助阳散寒;腹胀者,加木香、大腹皮行气消胀;大便溏泄、胃纳呆滞者,加茯苓、砂仁化湿和胃。

3.瘀积发黄证

[证候]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

[治法] 活血化瘀,利胆退黄。

[方药] 血府逐瘀汤合茵陈蒿汤。主要药物:生地黄、当归、牛膝、红花、桃仁、柴胡、枳壳、赤芍、川芎、桔梗、茵陈、栀子、大黄。

经验方

1.消黄汤

[药物组成] 茵陈6克,川黄柏6克,山栀子6克,条黄芩6克,川黄连3克,生大黄1克。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消黄。

[适应证] 适用于本病湿热熏蒸型黄疽。

[用法用量] 水煎浓缩至20毫升频服。

2.利胆汤

[药物组成] 茵陈6克,蒲公英5克,茯苓5克,郁金3克,天花粉3克,泽泻3克,栀子3克,生甘草1克。

[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适应证] 适用于本病湿热发黄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3次服。

3.茵陈茅根汤

[药物组成] 茵陈6克,白茅根5克,车前草6克。

[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适应证] 适用于本病湿热发黄证。

[用法用量] 水煎3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剂。

4.曹颂昭经验方——疏利清化汤

[药物组成] 茵陈12克,金钱草15克,焦栀子6克,广郁金6克,赤芍药6克,白芍药6克,醋柴胡5克,鸡内金5克,石打穿l0克,猪苓l0克,茯苓10克。

[功效]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适应证] 适用于本病湿热发黄证。

[用法用量] 水煎取汁100~150毫升,分次喂服,每日一剂。

[临床应用] 肝大明显者,加丹参、牡丹皮、莪术各10克。

适宜技术

1.外敷法

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15克,杏仁6克,郁金、白茅根、车前子、牡丹皮、巴豆霜各l0克,豆豉20克。共煎汤,用纱布蘸药液热敷。用于湿热内蕴型和气血瘀滞型。

2.灌肠法

茵陈、栀子、大黄、甘草各l0克煎汤,浓煎取汁40毫升,每次2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3.沐浴法

大黄、栀子、黄柏、芒硝各10克。共煎取汁1000毫升,擦洗患儿全身,一日两次,3日一疗程。用于湿热内蕴型。

4.推拿法

方法一:取心俞、膈俞穴,每日两次,一周为一疗程。

方法二:按压胆囊穴,每日两次,每次3分钟。

5.敷脐法

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30克,杏仁6克,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将上药加水共煎汤去渣,用纱布蘸药液热敷脐部,每次15分钟,每日3~4次,3日为一疗程。D4

相关文章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技术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 病因病机 内因多与新生婴儿的形体不足,尤其早产和未成熟者、产时受损的婴儿,正气虚弱,御邪之力低下相关。外因则为邪毒侵袭。邪毒盛于体内,化热化火而见发热烦

  • 肠炎中医诊疗技术

    肠炎是肠道炎症的泛称。根据发病的特点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肠炎,是一种肠道黏膜急性卡他性病变;慢性肠炎,是肠壁黏膜炎症病变过程极为缓慢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一种疾病,它由急性肠炎转化而来,腹泻为其主要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病因病机急性肠炎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

  • 癫痫针灸诊疗技术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性突发性大脑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根据放电神经元的部位及扩散范围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及自主神经等单独或组合出现的功能障碍。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等症状。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中医学称本病也为癫痫,又称痫证、癫疾,俗称“羊痫风”。辨证分型实证:多见癫痫初期,发作时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吐白沫,角弓反

  • 癫痫中医诊疗技术

      癫痫是一种由于脑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惊厥。发作是脑内神经元群过度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脑功能障碍,因放电部位与范围不同而表现症状不同。发作范围可为部分性或全身性;发作形式可为一过性意识障碍、运动性抽搐、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紊乱或精神行为异常等。小儿癫痫患病率约为3%~6%。   中医学称本病为“痫病”,俗称“羊痫风”。   辨

  • 水痘中医诊疗技术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水痘与带状疱疹的病原体相同,初次感染时发生水痘,再度受同样病原体感染时可出现带状疱疹。水痘易感儿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亦可发生水痘。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较多见。儿童时期任何年龄皆可发病,而以1~4岁最为多见。一次患病可获持久免疫。   中医学以其皮疹形态如

  • 闭经中医诊疗技术

      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类。前者指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但月经还未来潮者,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者。后者则指以往曾已建立月经周期,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个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者。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后期出现的无月经均属生理性闭经,不在讨论的范畴。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mi

  • 指骨骨折中医诊疗技术

    指骨骨折为手部最常见的骨折,骨折段受附着肌腱牵拉而造成较为典型的畸形。治疗上不可轻视,处理不当可发生畸形愈合,还可因关节囊挛缩,骨折端与邻近肌腱相粘连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对手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病因病理 指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易引起开放性骨折。有横断、斜行、螺旋、粉碎或波及关节的骨折。骨折可发生于近节、中节或末节,而以近节骨干骨折后多见。 临床表现 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手指伸屈功能受限。有

  • 羊水过多中医诊疗技术

    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2000毫升,称为羊水过多。多数孕妇羊水量增加缓慢,在长时期内形成,称慢性羊水过多;少数孕妇羊水在数日内迅速增加,称急性羊水过多。发病率为0.5%~1%,合并妊娠糖尿病时,其发生率高达20%。中医称本病为“胎水肿满”,亦称“子满”。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是妇人素体脾虚,孕后则气血下聚养胎,脾气益虚,土不制水,水停胞中,发为胎水肿满。辨证论治[证候] 妊娠后期,腹部增大

你可能感兴趣

  • 婴儿眼罩遮光晒太阳晒黄疸睡眠新生儿宝宝儿童专用真丝护眼罩睡觉


  • 好视力婴儿眼罩睡眠专用真丝遮光晒太阳护眼新生儿晒黄疸可爱夏季


  • 真丝婴儿眼罩睡觉遮光晒太阳新生儿童宝宝睡眠专用晒黄疸护眼罩夏


  • 正版浮针书籍4本 浮针医学纲要+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肌肉学概要基于浮针诊疗实践的探索+浮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浮针疗法教程视频


  • 婴儿眼罩儿童真丝护眼睡眠晒太阳遮光新生宝宝遮光透气神器晒黄疸


  • 牧萌儿童眼罩睡眠遮光晒太阳睡觉新生女男宝宝婴儿眼罩晒黄疸专用


  • 中国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疾病负担及诊疗现况横断面调查研究报告治疗书籍类办关于有关方面与和跟学习了解知识方法技术巧做怎么怎


  • 医疗护理员培训教程 爱平 孙永新 主编 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新生儿日常护理 孕产妇日常照护 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员行为规范


  • 好视力儿童眼罩婴儿真丝睡眠专用遮光午睡宝宝可爱睡觉护眼晒黄疸


  • 肌肉学概要:基于浮针诊疗实践的探索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