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身体保健

什么是痢疾 痢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阅读:722

  疾病是人们都非常恐惧的事情,自古以来人类死亡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疾病!很多的疾病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可以预防的,你们知道什么是痢疾吗,痢疾症状又是什么呢?痢疾病会传染吗,大家对于这些疾病的常识都了解多少呢,快来看看下文详细的介绍吧!

  目录

  1、痢疾的概况介绍 2、痢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3、痢疾与其他病症鉴别 4、细菌性痢疾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5、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 6、中医治疗痢疾的方法

  7、细菌性痢疾的食疗方 8、怎么预防细菌性痢疾

  痢疾的概况介绍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虚证。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染。

  名词解释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症状。是夏秋季节常见的传染病。

  历史沿革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难经》称之为“大瘕泄”,指出“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3、《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4、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天行毒气,夹热腹痛下痢”之说,以“痢”称本病,逐步为后世医家所接受。

  5、《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6、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7、《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8、清代有痢疾专著,如吴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

  痢疾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节讨论的内容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为主,而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1、 外感时邪

  本病多由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病,感邪的性质有三: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肠胃,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胃肠气机阻滞,发为湿热痢;三为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

  2、 饮食不洁(节)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央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阻滞,气滞血瘀,与肠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病机

  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病理因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病理性质:初期多为实证,因湿热或寒湿所致。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病理演变:湿热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为疫毒痢。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症状。

  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发生。

  痢疾与其他病症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泄泻、痢疾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相关检查

  粪便常规、血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久暴,察虚实主次

  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辨寒热偏重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则紫黑,稠厚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口渴,口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3、 辨伤气、伤血

  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治疗原则

  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予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辩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

  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肉桂、金银花。

  (二)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三)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四)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瓜蒌。

  (五)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六)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主穴:天枢、下脘、上巨虚、关元、合谷。

  配穴: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噤口痢加中脘、内庭;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

  操作:关穴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急性痢疾者,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寒湿痢、休息痢及久痢脱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转归预后

  至于痢疾的预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下痢纯血或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辨病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是否虚脱。一般来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下痢兼见发热不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虽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入营血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证。

  预防调护

  1、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如搞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等。

  2、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

  3、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予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之品。

  文献摘要

  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

  2、《证治要诀·痢》:“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成积,积之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无饱死痢病也。”

  3、《丹溪心法·痢》:“下痢不治之证,下如鱼脑者半死半生,下如尘腐色者死,下纯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4、《济生方·痢疾》:“今谓之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5、《寿世保元·痢疾》:“凡痢初患,元气未虚,必须下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大便了而不了者,血虚也,数至圊而不便者,气虚也。”

  6、《类证治裁·痢疾》:“痢多发于秋,即《内经》之肠游也,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人大小肠,顷刻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气陷肛坠,因其闭滞不利,故亦名滞下也。”

  细菌性痢疾有什么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是几小时到7天,大多数的潜伏期为1—2天。临床上痢疾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菌痢

  这类患者的发病比较急,在畏寒、寒战的同时常常伴有高热,高热大多在38℃一39℃或以上,同时还有头晕、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及腹痛、腹泻等情况,大便开始为稀泥糊状或稀水样,量比较多,随后大便变成功液状或弦液脓血状,量不多,每天排便10一20次,左下腹部按压时会有疼痛。一般1—2周内就可以逐渐恢复或转为慢性。

  (2)急性非典型茵痢

  一般不发热或只有低热,全身症状和肠道表现也比较轻,腹痛不明显,腹泻每天不超过lo次,大便看上去像糊状或水一样,含有少量死液,一般看不到B6血;患者5T以有呕吐现象,病程为3—6天,容易被误诊为胳炎。

  (3)急性中毒型菌痢

  这一类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妇的儿童。常常突然发病,发病初期就可以有高热,还有精神童靡、面色青灰、四肢冰冷、呼吸微弱、反复抽搐、意识不沼醒、皮肤有花纹等情况,但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没有腹蒲与腹泻。病情发展比较快,情况比较危重,病死率很高。

  细菌性痢疾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一、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有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四、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性痢疾呈全年散发,以夏秋两季多见,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条件适合痢菌生长繁殖,在20~30℃左右痢菌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小时可增殖100~800倍,12小时超过50,000倍,在瓜果蔬菜中8~24小时可增殖20~800倍。二是苍蝇多,传播媒介多。三是天热易感者喜冷饮及生食瓜果蔬菜等食品。四是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如大量饮水后胃酸等消化液被稀释,抵御痢菌能力下降。部队因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及设]施差时易致流行。

  细菌性痢疾为何易反复发作  在绝大多数传染病(如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等)已被基本控制的今天,为什么菌痢则依然如故,发病率至今下降不多,有时还会暴发流行呢?

  其原因为

  ①痢疾杆菌的种类多、变异性大

  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种类有:福氏、宋内、志贺、舒密次、鲍依德杆菌,而以上每种杆菌又可分为许多型及亚型,譬如:福氏(B群)可分为1~6型及X、Y变种等多种亚型。每一个型的痢疾杆菌是一种抗原,它们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所以,这次得了一种,下次可以得另一种细菌引起的痢疾。再加上菌型容易变异,则进一步加深了痢疾杆菌分型的复杂程度,这也是至今为什么制造不出菌痢疫苗的主要原因。有些反复患菌痢的病人可能是变异菌型的再感染。

  ②容易感染

  菌痢是通过粪便经口传播的,它的传染性强。菌痢病人的1克粪便中,可含1亿多个痢疾杆菌。它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广泛,如菌痢病人接触过的食具、家具、衣被、书籍、门把手、水龙头等,均可检出痢疾杆菌。苍蝇是常见的传播媒介,易于污染多种用具及食品。痢疾杆菌在水中可生存5~9日,食物中可生存数十日,在低温及潮湿地方可生存几个月。所以在饮食卫生制度不健全的集体单位、托幼机构极易引起菌痢流行。

  ③治疗不彻底

  大多数治疗不彻底的病人均是不遵照医师的医嘱办事,抗生素用的时间太短,见孩子腹泻略有好转则自行停药。正规的抗生素治疗应连续用药5~7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停药5日后再作大使培养连续3次呈阴性,才是真正的完全治愈。不然的话,极易引起菌痢反复或迁延不愈。

  哪些人容易得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包括菌痢患者和带菌者(没有症状但可从大便排出痢疾杆菌的人)。

  所有人都可能得细菌性痢疾,但幼儿及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毒性菌痢比较容易发生于儿童。

  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得病多与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得了菌痢后没有持久的免疫力,不同细菌菌群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和保护作用,所以经常会出现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的情况。

  儿童青少年易感染痢疾

  夏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传染病的发病人数会有所增加。根据专家的报告分析,每到盛夏季节,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报告发病数都会有所上升。这些疾病均被称为肠道传染病,病菌、病毒经人的口进入肠道,在消化系内生长繁殖,从而发病。

  专家介绍,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脑炎)一类传染病。

  儿童青少年是易感人群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细菌性痢疾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拉痢疾”。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黏液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中毒型菌痢。

  数据显示:细菌性痢疾全年均可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多发,各年龄组均有发病,7岁以下儿童发病占22%左右,15岁以下发病占1/4,农民、散居儿童为主。这类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容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另外,伤寒副伤寒发病人群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以散发为主。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繁多,在治疗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感染性腹泻,在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补液,即迅速补充人体在发病以后丢失的大量水分和电解质。

  专辑提醒:如果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就一定要及时到就近医院救治。

  细菌性痢疾什么时候最流行

  细菌性痢疾全年都可以发生,但多在夏秋季最最容易流行。这是因为:

  ①该季节天气炎热,气温比较高,适合于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

  ②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由于天气比较热,人们喜欢生吃瓜果蔬菜,但是却不注意瓜果蔬菜的清洗消毒,有的入则认为自己身强力壮,经常不洗手,拿起瓜果、蔬菜就吃,这样很容易让细菌和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

  ③夏秋季节入体要通过皮肤散发掉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这样可以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

  此外,着凉、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以及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容易引发细菌性痢疾。

  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

  痢疾后综合症多发于儿童,以男性为多见。其中,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结膜炎,尿道炎,关节炎三联征,多伴有皮肤损害。

  1、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最早出现结膜炎,持续时 间较短,常为双侧,可为球结膜也可为睑结膜受累,严重者影响全结膜,伴有结膜水肿,眶周肿胀,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

  2、关节炎为痢疾后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关节,但以踝膝关节为多,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常对称发生,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重者出现关节腔内积液和肢体活动受限。

  3、尿道炎,尿急,尿频,尿痛,可有粘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尿 痛,可有粘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伴发膀胱炎,前列腺炎,但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都是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

  痢疾后综合症还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发热,体湿可达39℃,婴幼儿出现高热惊厥,多无寒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头痛头晕等,可持续2~3周,重者并发胸膜炎,心内膜炎。

  总之,如果出现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一定要尽早检查治疗。

  痢疾患者的合理饮食原则

  痢疾是夏秋季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由食人不洁食物引起。该病除药物治疗外,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急性发作期的痢疾患者腹痛、腹泻明显,常伴有发热。此时应进食清淡而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且含脂肪少的流体饮食。如浓米汤、稀面汤、豆腐脑、藕粉、果汁等,可选配食用。每餐一小碗,约250一300毫升,每日可给6餐。但牛奶、豆浆及过甜的流汁不可饮用,因其可引起腹胀,加重病情。

  (2)随着痢疾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可食用细软、易消化、少渣、少油的半流体饮食,如粥、面条、面片、烧豆腐、蒸蛋羹、软烧鱼、饼干等。每日可进食5—6餐,每餐主食不宜超过loo克。同时进食果汁、西红柿汤等饮料,使尿量每日在1000毫升以上,以利毒素排泄。

  (3)在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后,仍需进半流体食物2一3日,如鸡蛋面条、锡惦、众小肉丸及鱼丸等。待身体康复后,最好在1周内仍吃少渣软饭,如炒鸡蛋、炒肉丝、红烧鱼、碎菜等。忌食多油食品及含租纤维多的蔬菜。

  (4)简易食疗。马齿觅500克洗净,捣烂后用纱布挤取汁,下粳米l00克煮粥,空腹食用;大蒜1头,去皮切细末,用白糖20克拌匀,每日早晚各服1次,饭前吞服,连用7一10天。另据报道,每日分次生吃大蒜6克,连吃10天,治疗阿米巴痢疾有效。

  中医治疗痢疾的方法

  中医里《内经》称痢疾为“肠游”,对本病的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辩。”每个时代对痢疾都有作解释:如

  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两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隋《诸病源候论》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20余种痢候记载,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

  清代,出现了痢疾专著,如《痢疾论》《痢证论》等,对痢疾理论和临床进行了系统总结,学术上也有所创新。

  对于痢疾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

  一、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二、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三、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品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四、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以免关门留寇,病势缠绵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都值得临床时参考借鉴。

  总之,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细菌性痢疾的食疗方

  方1 马齿苋槟榔茶

  组成:马齿苋10克,槟榔10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

  功效:清热止痢。

  主治:痢疾初起,发热,便黄绿或脓血者。

  方2蒜泥马齿苋

  组成:鲜马齿苋500克,大独头蒜30克,芝麻15克,葱白 20克。

  用法:马齿苋择去杂质老根,洗净泥沙,择成5~6厘米长,用沸水烫透,捞出沥干水。蒜头捣成蒜泥,芝麻淘净泥沙,炒香捣碎。葱白切成马耳形。将马齿苋用食盐、味精拌匀,加入蒜泥、葱白,撒上芝麻即可服用。

  功效:清热凉血止痢。

  主治:用于血痢,下痢便多,便血,发热口干者。

  方3马齿苋苦瓜粥

  组成:苦瓜100克,粳米60克,马齿苋15克,冰糖100克。

  用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丁块,马齿苋洗净切碎备用。粳米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米粒开花,放入苦瓜丁、马齿苋末、冰糖,熬煮成粥。每日2次,每次1小碗。

  功效:清热祛暑。

  主治:中暑烦渴、痢疾,便稀或脓血者。

  方4温醋饮

  组成:酸醋。

  用法:煮开后温服,每次30~80毫升,每日2次。

  功效:解毒散结消积。

  主治:久痢不愈,痢疾不定,或有脓血者。

  方5花椒煎

  组成:花椒3~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解毒。

  主治:久痢白痢,便稀,腹中冷痛者。

  方6 石榴止痢煎

  组成:酸石榴皮15—30克。

  用法:水煎加红糖服。或制成50%-60%煎剂,每次10-20毫升,日服3?觸4次。连服10天为一疗程。

  功效:生津止渴,止痢。

  主治:血虚久痢,口干多饮。痢疾初起也可服用。

  方7 鳝鱼红糖散

  组成:黄鳝鱼1条,红糖6克(炒)。

  用法:将黄鳝去肚杂,以新瓦焙干,和糖研末,温开水吞服。

 

  功效:温胃补益。

  主治:久痢症,体虚乏力者。

  方8乌梅饮

  组成:乌梅30克。

  用法:乌梅去核烧为末,每次6克,淡盐汤送下。

  功效:收敛生津。

  主治:便痢脓血,久痢不愈者。

  怎么预防细菌性痢疾

  对菌痢可用抗茵药物治疗,疗程一股在7—10日,要遵医嘱服用,不可腹泻一停就停药。要卧床休息,给以流食,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细菌性痢疾,父母要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尽量傲到不吃生冷蔬菜、饮食,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加热处理的剩饭剩菜。

  居室要经常清洁,夏季有条件的应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灭蚊蝇,避免宝宝受细菌侵害。

  通过锻炼增强宝宝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对于痢疾病儿,就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浇质、半访质饮食,限制脂肪即油性较大的食物。抗生素尽量口服给药,不能口服者可肌肉注射。

  要按医嘱服药,千万不要吃两次药觉得腹泻好一些了就自行停药。最好在服药3天后复查大便,便常规检查正常后再服2—3天药,一般疗程为7天。除用药之外,还要注意适当休息,吃局消化的食品,如果孩子高烧,可服用退烧药和物理降温。若发生中毒性痢疾,则应住院治疗。

  预防细菌性痢疾有哪些饮食禁忌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及排脓血便;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日,起病较急,患者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8℃至40℃。本病每年夏季发病率最高,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部分患者病程两个月以上不痊愈者有可能转为慢性。

  为了预防菌痢传播,除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外,在饮食上还有下列禁忌:

  1、忌肉类浓汁及动物内脏

  因其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碱和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浓作用越强,加重了消化道负担。而且细菌性痢疾病人肠道有病变,有恶心呕吐等症,消化吸收更差。

  2、忌粗纤维、胀气食物

  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纤维粗而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炎症不易愈合。而牛奶和糖、豆制品也易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导致胀气。

  3、忌刺激类食物

  如煎、炸及腌、熏的大块鱼肉,对肠壁有直接刺激,使肠壁损伤加剧;这些食物又难以消化,胀气发热,停留的时间长,会加重消化道负担。

  4、忌污染食物

  未经消毒的瓜果蔬菜,这些既带菌又易引起中毒,是致病因素,并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5、忌性寒滑肠食物

  如荸荠、甲鱼、生梨、花生等物,性寒伤脾胃,易滑肠致泻,故忌用。

  6、忌辛热刺激食物

  韭菜、羊肉、辣椒、鲜辣椒粉和浓茶、酒、各种咖啡饮料,都是强烈的刺激品,致血管痉挛收缩,使粘膜充血、水肿、破损,故忌用。

  另外,在恢复好转期间的患者,由于肠胃较弱,仍应禁食生冷、坚硬、寒凉、滑腻之物,如凉拌蔬菜、豆类、冷饮、酒类、瓜果等。

  结语:很多的人都知道要关心身体的健康状况,很多的时候就是要给自己制定合适的计划,多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对于守护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哦!相信上述介绍的这些痢疾的治疗方法一定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恢复健康,要记得告诉身边的好朋友们哦!

相关文章

  • 什么是痢疾 痢疾的症状与治疗

      痢疾是有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疾病,多发生于夏季,具体表现为拉稀肚子疼,且在儿童身上较为常见。那么什么是痢疾呢?痢疾的病因是什么?痢疾的症状有哪些?对于不同的痢疾类型,治疗方法又有什么不同?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全面了解下什么是痢疾吧!   什么是痢疾   痢疾,中医病证名。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

  • 痢疾的症状 痢疾有哪些临床表现

      痢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对于患者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你知道痢疾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吗,痢疾的症状有哪些呢,患上痢疾之后应该如何去治疗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

  • 过敏性肠炎 如何区分它和痢疾的不同

      过敏性肠炎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常见于孩子身上。那么过敏性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患上过敏性肠炎怎么办比较好呢?我们又该如何区分过敏性肠炎和痢疾。  想要区分这俩者之间的不同,首先我们就改了解一下过敏性肠炎是什么,才能更精准的判断俩者之间的区别。  过敏性肠炎是什么  过敏性肠炎是一岁下孩子常见的问题,可以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常见于添加辅食和更换奶粉之际

  •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怎么治疗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那患上阿米巴痢疾的时候有什么症状呢?治疗阿米巴痢疾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阿米巴痢疾的症状   虽然说阿米巴痢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阿米巴痢疾,甚至有很多没听说过。所以也不知道阿米巴痢疾的症状有哪些。因此,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阿米巴痢疾的症状吧。  

  •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该怎么治疗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细菌性痢疾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及治疗是怎么样的吗,细菌性痢疾预防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些人不认为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与肠道相关的疾病,当一个人患上细菌性痢疾,那么这个人就会经常性的感到肚子不舒服,而且总是要去上厕所,因此细菌性痢疾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呢?  

  • 小儿痢疾的预防与治疗

      一、小儿痢疾的症状   婴幼儿患菌痢时,随体温升高,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和烦躁甚至惊厥,排便前每因腹痛而哭闹不安。痢疾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肠功能紊乱,见消化不良性大便,排便时用力或面部胀红提示里急后重。   二、小儿痢疾的原因   1、近年来婴幼儿菌痢有增多趋势,这是因为婴幼儿饮食趋于多样化,有的婴儿辅食增加过早,品种增加过多。   例如刚刚满月不久的婴儿,家长就开始给孩子喂西瓜水、苹果泥等

  • 治疗痢疾药浴方三则

      痢疾是指因感染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下脓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药浴方如下:   方一   [来源]《中医外治法类编》   [配方]黄芪、防风、枳壳各50克。   [用法]上药用清水煎汤,将药汁倒入盆内,先趁热气熏肛门,温度降到45℃--50℃时,用药汁坐洗肛门。每日1次,连用3--5天即见效。   [功效]主治虚寒

  • 对症用药解除病痛 中医治疗阿米巴痢疾方

      中医药治疗   (1)湿热阻滞:腹痛、腹泻,下痢脓血,黏液.呈暗红色果酱样,腐败恶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行气活血。   方药:白芍12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槟榔10克、连翘10克、黄连10克、生大黄8克、肉桂3克、生甘草6克、鸦胆子5克。   (2)疫毒蕴肠:下痢鲜紫脓血或血水,腹痛剧烈,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你可能感兴趣

  • 【现货】你知道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吗邹濬智|责编:傅娉9787500872924中国工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设计和工程(新)


  • 灰指甲是怎么引起的 墙贴墙纸 灰指甲的危害 灰指甲的症状与危害


  • 图解眼疾的正确治疗与X新知识 (日)户张几生 不同眼科疾病症状一览表 眼部保健养生图书 常用眼药水的选择及眼部按摩手法解析书籍


  • 治疗失眠的中成药抗衰老药片健忘记忆力差失眠吃什么好


  • 什么是灰指甲 装饰画 灰指甲的危害及表现 墙贴墙纸 海报


  • 什么是灰指甲 装饰画 灰指甲的危害及表现 墙贴墙纸 海报


  • 什么是灰指甲 装饰画 灰指甲的危害及表现 墙贴墙纸 海报


  • 【现货】你知道你的姓氏是什么意思吗邹濬智9787500868651中国工人/教材//教材/大学教材


  • 【现货】你知道你的姓氏是什么意思吗邹濬智9787500868651中国工人历史/历史知识读物


  • 维生素b6片治白头发治疗掉头发严重吃什么防脱发生发的药治口臭BS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